日期:2025-10-28 15:34:28 来源: IT猫扑网整理
RWA代币化市场已从2020年的8500万美元快速增长至2025年的超过240亿美元,增幅超过245倍。然而,这一迅猛发展正面临着多重监管挑战。从资产确权到跨境合规,从数据安全到司法保障,RWA的每个环节都需跨越法律障碍。在中国情境下,内地与香港的监管差异使得RWA发展路径更为复杂。

RWA面临的首要监管挑战是法律定性模糊。代币化资产究竟应被认定为"证券"、"代币"还是"权益凭证",全球监管机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RWA适用的监管框架、信息披露标准及监管主体。
在美国,SEC倾向于扩大解释证券法的适用范围,将"任何涉及收益分配或第三方管理的RWA项目"纳入证券范畴。而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则将RWA代币划分为资产参考代币、电子货币代币及混合型加密资产。这种分类差异使得跨境RWA项目必须应对多重监管要求。
香港的监管框架相对清晰但仍在演进中。香港证监会对不同性质的Token采取分类监管方式,部分RWA产品可能被归类为"非证券型代币"或"证券型代币",适用不同的监管要求。2025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草案》要求,在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锚定港元的稳定币需申领牌照。
内地监管态度则更为审慎,长期以来明确禁止代币发行融资(ICO),将其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行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RWA项目多通过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采用《证券投资基金法》框架下的私募股权基金模式募集资金。这种监管环境的差异,使得RWA项目必须在不同司法管辖区采取不同的合规策略。

RWA业务面临的关键挑战在于资金跨境流动的合规路径。目前绝大部分拟在香港发行或测试的RWA项目,其底层资产位于中国内地,而项目发行主体则设立在香港或其他离岸金融中心。这种结构设计虽然符合传统资本市场操作惯例,但在RWA这一涉加密资产的特殊金融场景下,却面临着资金出入境的双向难题。
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通道曾被视为潜在解决方案之一。这一方案允许境外RWA发行主体通过申请QFLP牌照,将募集到的境外资金合法投入中国大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QFLP路径面临诸多挑战:它缺乏全国统一的专门法律或指引性文件,各地试点政策不一;同时,该方案涉及外管局、工商监管部门、发改委、商务局、税务局等多部门协同,准入门槛和审批效率参差不齐。
ODI(境外直接投资)核准/备案是另一种理论上的可行路径。在这种方案下,大陆的底层资产权利人或项目公司可直接取得ODI核准/备案后,在境外设立SPV并发行RWA。ODI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解决资金跨境流动的问题,但同样面临现实障碍——其合规成本极高,需经过商务部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多部门审批。
数据跨境传输是RWA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根据《数据安全法》第31条,重要数据出境必须申报风险评估。RWA项目实际运作中多采用"双链协同架构"(即公链发行、联盟链确权),如使用蚂蚁链、星火链等联盟链,将资产收益权、经营权等要素进行链上确权。但这种技术方案仍需满足内地严格的数据出境监管要求。
资产上链的法律效力问题,是RWA业务面临的第二重枷锁。将现实世界资产转化为链上Token的过程,涉及资产所有权或收益权的转移和表征。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资产权属由特定法律文件和登记系统确认;而在RWA模式下,链上Token是否能够代表对底层资产的合法权利,以及这种代表关系能否获得司法体系的认可,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司法实践中对涉加密资产交易的保守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近年来,法院在处理比特币等虚拟资产纠纷时,往往倾向于认定相关交易行为无效,遵循"风险自担"的处理原则。这种司法立场虽然主要针对纯虚拟资产,但其逻辑可能延伸至RWA领域,特别是那些结构与代币发行融资(ICO)相似的业务模式。
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司法救济途径不明确。当RWA项目方违约时,Token持有人通过什么法律主体、在何处(内地还是香港)、依据何种法律来主张对境内底层资产的权益?这些问题目前几乎没有明确的答案,也缺乏相关的司法先例。
业界正在探索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法律确定性。在安徽巡鹰换电柜项目中,采用了"物码同链"技术,为每个换电柜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并与物理实体锚定,关键运营数据实时上链。这种物联网与区块链的结合,为链上Token与线下资产的法律关联提供了技术佐证。然而,这种创新方案能否获得司法实践的普遍认可,仍需更多案例验证。

面对复杂的监管环境,RWA业务的发展在未来1-2年内将主要依赖于"监管沙盒"内的精耕细作。无论是香港金管局的"Ensemble项目沙盒",还是内地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都为RWA提供了受控的测试环境。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审慎态度,符合中国金融改革一贯的方法论。
香港的监管沙盒实践已初见成效。2025年8月,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发布《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并上线全球首个RWA注册登记平台。新规核心是"可信数据空间"制度,要求资产数据必须通过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经可信预言机自动上链,手动上传的数据一律无效。
在这种监管环境下,RWA项目必须设计合理的法律架构。常见做法是设立"双层SPV架构"——将SPV公司注册于香港,作为代币发行的独立主体,并通过协议控制或直接收购持股内地SPV公司,内地SPV公司持有底层资产的收益权等,保障底层资产不受原运营方破产或债务牵连。
与持牌机构合作也是RWA项目的必然选择。香港有多种牌照类型可为RWA发行提供合规相关的咨询服务,如香港证监会颁发的1号(证券交易)、4号(就证券提供意见)、7号(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9号(提供资产管理)等牌照。与持牌机构合作既是监管合规的要求,也是投资者保护的有效机制。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RWA代币化的核心价值主张依然强劲。研究表明,RWA代币化不仅能够提升资产流动性、透明度和市场可达性,还能通过可编程性实现金融效率的革命性提升。这些优势正是推动RWA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监管的趋严实际上在为RWA的长期健康发展铺平道路。龙典强调,监管的核心在于防范风险,防止面向不合格投资者或散户的违规发行行为。真正被监管重点关注的是大量打着RWA和稳定币旗号进行的民间传销与资金盘活动。而正规、合法合规推进的RWA项目,其实仍在法律框架内有序开展。
从资产类别来看,RWA的发展正从泛化走向聚焦。香港监管新规明确限制了三类资产:住宅地产租金收益权、非标艺术品/知识产权以及跨境资产包。相反,绿色能源(如光伏电站、充电桩)、标准化金融资产(国债、上市公司债券)以及大宗商品(黄金、白银)则成为鼓励发展的方向。
对于参与者而言,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如果你的资产无法用机器自动测量价值,那么它就不该上链。这种导向正推动RWA从"金融创新"向"产业革命"转型,让RWA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RWA代币化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监管挑战虽多,但并非不可逾越。通过监管沙盒、合规架构设计以及技术创新,RWA项目完全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实现发展。
然而,用户必须清醒认识到,RWA领域仍存在风险。从法律定性模糊到跨境合规复杂,从资产确权不确定性到技术安全漏洞,参与RWA投资需格外谨慎。务必选择底层资产清晰、合规架构完善、信息披露透明的项目,并仅投入可承受风险的资金。
相关文章
相关下载
AdapterWatch(网络测试) 网络监测38.00 KBv1.06 绿色汉化版
下载Foobar2000 Wasapi插件(foo_out_WASAPI.dll) 音乐播放240.00 KBv3.0 汉化版
下载Notepad2 文字处理1.05 MBv4.22.03 (r4130) 汉化版
下载winhex中文版(多功能十六进制编辑器) 文字处理2.25 MBv20.4 SR-5 中文专业绿色版
下载emeditor32位+64位专业版 文字处理35.00 MBv20.9.1 最新破解版
下载精科文字转换通 文字处理957.00 KBv1.1 绿色版
下载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