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9-12 15:00:08 来源: IT猫扑网整理
美股RWA(Real-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赛道中,合成衍生品与实股托管正展开激烈博弈,二者在合规框架、技术路径与市场定位上呈现显著分野。这场竞争不仅关乎美股资产上链的实现方式,更折射出传统金融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不同路径选择。2025年,美股代币化资产规模已突破4.43亿美元,合成衍生品凭借DeFi协议与预言机技术快速扩张,而实股托管则依托传统金融机构的合规优势稳步推进,两种模式的博弈将深刻影响未来美股RWA的生态格局。
合成衍生品通过智能合约或金融衍生工具(如CFD差价合约)模拟美股价格波动,不依赖实际持有底层股票。其运作逻辑是基于预言机获取美股实时价格数据,生成与标的资产价格挂钩的代币,用户通过交易这些代币间接参与美股波动。例如,Injective生态等DeFi协议通过与Coinbase、Circle等机构合作,构建链下清算与链上交易的闭环,实现合成美股代币的发行与交易。
实股托管模式则需实际购买并托管美股,通过持牌托管机构发行代表股票所有权的代币,链上代币数量与托管仓位实时映射。这种模式下,代币持有者本质上拥有对应股票的所有权,其交易需遵循传统证券法框架。典型案例包括纳斯达克探索的代币化股票项目,以及复星国际完成的3.28亿美元股票代币化案例,均通过合规托管机构实现股票资产的链上流转。
2025年,美股RWA赛道加速发展,两类参与者形成鲜明阵营。合成路径的推动者以DeFi协议为核心,依赖预言机技术突破传统金融的准入限制,目标是覆盖更广泛的长尾资产与散户用户。实股路径则由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纳斯达克等交易所探索代币化股票,复星国际等企业通过股票代币化实现融资与流动性提升,更侧重机构级用户的合规需求。
合成衍生品依赖衍生品合规框架,争议较大。由于不直接持有股票,合成衍生品通常被归类为金融衍生品,主要受CFTC(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衍生品监管机构管辖。但这种定位存在争议,部分司法辖区认为其仍可能触及证券法,导致合规风险较高。2025年,部分合成衍生品项目通过加入监管沙盒(如Injective与TradFi机构的合作试点)尝试缓解合规压力。
实股托管符合证券法,需持牌机构参与。实股托管模式严格遵循证券法要求,必须由持牌托管机构(如银行或合规金融平台)负责股票的购买、保管与登记,代币仅作为所有权的链上凭证。例如,纳斯达克探索的代币化股票项目需满足SEC(美国证监会)监管要求,复星国际3.28亿美元股票代币化案例也通过合规托管机构完成,法律确定性显著高于合成路径。
合成衍生品高流动性与低边际成本的双刃剑。合成代币可碎片化交易,支持小额投资,且链上即时结算,流动性优势明显。其边际成本极低,适合覆盖长尾美股资产(如小盘股或行业ETF)。但流动性高度依赖预言机稳定性,2024年多起预言机操纵事件暴露了价格数据被篡改的风险,可能引发大规模清算。
实股托管流动性受限但成本结构稳定。实股代币的流动性直接受限于托管仓位规模,且代币转移可能受托管协议限制(如锁仓期或转让审批)。此外,托管成本较高,包括股票购买手续费、托管年费等,结算周期仍沿用传统T+2机制,效率低于合成路径。但这种模式避免了合成衍生品的清算风险,更适合长期资产配置。
合成衍生品链上无缝体验与跨链支持。用户无需经过复杂的KYC/AML验证(部分平台仅需基础身份认证),即可在链上即时交易合成美股代币,且支持跨链转移,操作流程高度简化。这种体验吸引了大量个人用户,尤其是对传统金融流程不满的年轻群体。
实股托管合规流程前置与操作复杂性。实股代币的发行与交易需严格的KYC/AML验证,部分平台甚至要求用户满足合格用户资质。代币转移需通过托管机构审核,无法实现完全链上自由流转。这种设计虽然符合监管要求,但用户体验与纯链上产品存在明显差距。
合成衍生品与实股托管的核心矛盾在于监管定性。合成路径试图纳入CFTC的衍生品监管框架,规避SEC的证券法约束,但SEC多次表示“合成股票可能构成未注册证券”,威胁采取执法行动。实股路径则主动拥抱SEC监管,通过持牌托管机构确保合规性,但需承担更高的合规成本。2025年,监管沙盒政策的推进可能为合成路径提供喘息空间,而纳斯达克等传统交易所的入场则为实股路径注入合规背书,双方在监管层面的博弈将持续升级。
合成衍生品的技术瓶颈在于预言机与清算机制。尽管Chainlink等预言机通过多节点喂价提升数据可靠性,但极端行情下的价格延迟或操纵仍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实股托管则需解决链下托管仓位与链上代币的实时映射问题,部分平台(如Injective与Clearing House合作方案)尝试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同步托管数据,但跨机构数据协同的效率仍待提升。两种技术路径的竞争本质上是去中心化信任与中心化合规的技术路线之争。
合成衍生品主要吸引高风险偏好的交易型用户,尤其是短线投机者和波动性交易者。这类用户更关注流动性、交易成本与操作便捷性,对标的资产的实际所有权需求较低。实股托管则瞄准机构用户与长期配置型用户,例如家族办公室、对冲基金等,这些用户重视资产的法律确定性和监管合规性,愿意为稳定性支付更高成本。市场需求的分化使得两种模式在短期内难以相互替代,形成并行发展的格局。
部分平台已开始尝试“合成+实股”的混合模式。例如,Bybit推出的RWA产品通过实股托管锚定底层资产,同时发行合成衍生品提升流动性,用户可根据风险偏好选择直接持有实股代币或交易合成合约。这种设计兼顾合规性与流动性,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方向之一。
若SEC对合成衍生品采取强硬态度(如认定其为非法证券),实股托管可能成为美股RWA的主要路径,尤其是机构主导的大额资产上链。反之,若CFTC成功将合成衍生品纳入衍生品监管框架,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加速市场渗透。目前,纳指代币化股票计划的推进被视为实股路径的重要信号,可能影响更多传统金融机构的选择。
据预测,2025年底美股RWA市场中,合成衍生品与实股托管的规模占比可能达到64。合成路径凭借长尾资产覆盖能力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而实股路径则在头部资产(如苹果、微软等大盘股)和机构级交易中保持优势。长期来看,两种模式将形成互补:合成衍生品满足碎片化、高频交易需求,实股托管服务大规模、长期配置需求,共同推动美股RWA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下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