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

defi在中国合法吗,去中心化金融的监管现状如何?

日期:2025-08-12 17:17:12 来源: IT猫扑网整理

截至2025年8月,DeFi(去中心化金融)在中国境内不具备合法性,相关业务活动明确被禁止;监管层面延续了2021年以来的严格限制基调,尚未出台专项法规,但通过现有法律框架持续强化风险防控。

image.png

核心定义:什么是DeFi

DeFi即去中心化金融,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开放式金融协议,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借贷、交易、保险等服务,无需传统金融机构中介。典型应用包括Uniswap(中心化交易所)、MakerDAO(稳定币发行平台)等,其核心特征是“去中介化”“无需许可”和“代码即规则”。  

背景与政策脉络:从全面禁令到风险延续

1.2021年政策基石

中国对加密资产的监管始于2021年,当年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涵盖交易、兑换、中介等环节。这一政策将加密资产的金融属性与技术属性剥离——国家支持区块链技术在政务、供应链等非金融场景的应用(如央行数字货币CBDC),但对金融属性强的加密资产领域始终保持严格限制。

2.2025年政策动态

截至2025年8月,中国尚未出台针对DeFi的专项监管法规,但政策基调未发生根本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在2024-2025年多次提示稳定币风险,指出USDT等稳定币存在“超发风险”和“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而稳定币作为DeFi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合规性问题直接影响DeFi协议的生存空间。

image.png

当前监管现状:合法性边界与执法实践

1.合法性边界:明确禁止与技术探索的二元对立

(1)明确禁止的行为

境内机构或个人开展DeFi相关业务(如提供去中心化借贷、流动性挖矿、发行算法稳定币),涉嫌违反《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擅自从事金融业务”。此外,境外DeFi平台若主动向中国用户提供服务(如支持中文界面、人民币充值),则违反《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面临境内访问限制和法律追责。

(2)技术探索的有限空间

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可在可控场景下研究DeFi底层技术(如智能合约安全、跨链协议优化),但需符合国家区块链标准(如《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且研究成果不得用于金融业务。

2.执法实践:从个案打击到跨境监控

(1)典型案例

2024年浙江某科技公司因搭建去中心化借贷平台,向用户提供“加密资产质押借贷”服务,被监管部门认定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平台资产被冻结。此案明确传递出“DeFi业务在中国无合规空间”的信号。

(2)跨境资金监控

外汇管理局通过区块链数据分析平台,重点追踪DeFi协议中的资金流向,防范利用去中心化工具进行跨境洗钱、资本外逃等行为。2025年上半年,已有多家境外DeFi平台因“向中国用户开放服务”被列入“非法金融活动黑名单”。

3.区域性试点:合规探索与DeFi的本质冲突

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在数字金融领域开展试点,但与DeFi的“去中心化”特性存在根本冲突:

- 粤港澳大湾区外资银行试点“跨境稳定币结算”,要求稳定币发行方缴纳100%人民币存款准备金,且交易需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备案,这与DeFi“无许可发行”“匿名交易”的模式完全相悖。

- 海南自贸港探索数字人民币(e-CNY)应用于跨境贸易金融,但聚焦于中心化场景,未涉及DeFi协议的开放生态。  

关键挑战与趋势:金融主权与技术创新的平衡难题

1.核心矛盾:去中心化与监管原则的根本冲突

金融主权与无需许可的冲突:DeFi的“无需许可”特性允许任何主体参与金融活动,与中国“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账户实名制”的监管原则直接对立,可能削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风险防控与匿名性的冲突:DeFi缺乏对用户身份、资金来源的审查机制,易成为洗钱、恐怖融资的工具,与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TF)等国际规则不符。  

2.未来可能性:从严格禁止到“许可型DeFi”探索

沙盒监管试点:业内推测,部分区域可能尝试“许可型DeFi”试点,要求项目方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接入央行监管沙盒,实现“链上数据可追溯”“用户身份可验证”,但这已偏离DeFi的去中心化本质。  

立法跟进: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起草的《数字经济促进法》可能进一步明确加密资产及DeFi活动的法律地位,预计将延续“技术中性、金融审慎”原则,即支持技术研究但禁止金融应用。

image.png  

结论与建议:合规底线与未来方向

1.合法性评估

DeFi在中国境内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无论是境内机构开展业务,还是境外平台面向中国用户服务,均违反现行监管规定;仅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在非金融场景下的技术研究不受限制。  

2.监管方向

短期内,中国不会开放DeFi市场,监管重点仍将是“风险防控”,通过现有法律框架打击违规行为;长期可能探索“可控范围内的技术应用”,但难以容忍完全去中心化的金融模式。  

3.参与者建议

中资机构:避免直接参与DeFi业务,可聚焦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数据存证等合规场景的应用,或与监管部门合作探索“监管科技”(RegTech)工具。  

海外项目:需通过IP定位、KYC筛查等手段主动屏蔽中国用户,避免被认定为“向境内提供非法金融服务”,同时遵守FATF等国际反洗钱规则。  

DeFi的去中心化理想与中国的金融监管现实存在根本冲突,这一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理解并遵守监管底线,是规避风险的唯一选择。

相关文章

相关下载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没有更早的评论了
    取消